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 钢筋混凝土的负泊松比设计及其常规力学性能研究

    宋晓辉;李梦瑶;周晓杰;刘阳;段玉莹;马衍轩;

    负泊松比材料,拉伸时在弹性范围内横向发生膨胀,压缩时横向则发生收缩,具有优异的抗断裂性能与回弹韧性,可有效抵抗剪切应力,大幅度吸收爆炸荷载能量.将负泊松比引入混凝土结构,设计并系统研究了具有负泊松比效应的功能钢筋混凝土体系及其制备工艺,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分析了在拉、压、弯、剪等静载作用下3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拉性能、抗压性能、弹性模量和剪切模量等常规力学性能,应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表征了不同类型荷载状态下各类钢筋混凝土在形变过程中应变场及其泊松比动态分布,并提出了功能负泊松比钢筋混凝土的优化设计方案,为建筑材料的结构设计及应用提供了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

    2020年05期 v.41;No.176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6K]
  •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简介

    <正>《青岛理工大学学报》创刊于1980年,双月刊,原刊名为《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系由青岛理工大学主办,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主要刊载土木工程、环境与市政工程、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与交通工程、信息技术等学科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理论价值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论文,对国家、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产出的论文给予优先发表。

    2020年05期 v.41;No.176 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正>青岛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学科起源于1931年青岛礼贤书院高级工程科,1978年设立工民建本科专业,于1993,2006年获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流动站。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和一流学科,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为B级,山东省属高校第一。学科团队共有147人,其中全职院士2人、教授68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四青"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泰山学者7人。

    2020年05期 v.41;No.176 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K]
  • 规格化铝合金框PVC复合塑料模板性能试验研究

    贾晓建;苗吉军;尚福鲁;刘延春;刘运生;

    研究了一种规格化铝合金框PVC复合塑料模板施工体系,并在某项目施工浇筑中与散拼散装PVC实心复合塑料模板及散拼散装PVC空心复合塑料模板应用作对比,研究3种对象距地面60~70,140~150,190~200cm不同高度应变、挠度实测及强度与刚度.研究结果表明:规格化铝合金框PVC复合塑料模板施工体系现场表现优异,工作期间各构件均处于低应力状态,挠度小于《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临界数值要求,安全环保,能极大提高施工速度,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同时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2020年05期 v.41;No.176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0K]
  • PVA掺杂对离子在C-S-H界面吸附行为影响的分子模拟研究

    乔岗;王攀;杨林;侯东帅;王鑫鹏;王传娇;

    聚合物作为有机添加剂可显著提高水化硅酸钙(C-S-H)凝胶的综合性能,在混凝土材料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究了聚乙烯醇(PVA)掺杂对离子在C-S--H界面吸附行为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PVA掺杂能够降低钠离子和氯离子在C-S-H表面的吸附量.静态结构分析结果显示钠离子和氯离子在C-S-H界面吸附主要依靠形成Ob-Na-Cl或Ob-Ca-Cl-Na连接,PVA的存在将降低上述化学键连接的数目并将导致形成新的Ob-Ca-Opoly-Na-Cl连接.动态性质分析结果显示Ob-Ca-Opoly-Na-Cl的连接稳定要远远低于Ob-Ca-Cl-Na连接.

    2020年05期 v.41;No.176 17-21+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9K]
  • 地铁爆破施工对装配式建筑物与现浇式建筑物影响响应对比分析

    于广明;樊延祥;杨馨茹;赵建锋;孙超;雷刚;高亚男;

    地铁工程一般修建于主城区,其中爆破施工对穿越地面既有建筑物造成严重的振动影响,然而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这种振动响应不同,从感性认识来讲,近些年发展起来的装配式建筑物可能对这种振动响应更加敏感.为了探究装配式建筑物在地铁爆破施工振动影响下的行为,在SAP2000中分别建立装配式建筑物与现浇式建筑物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装配式建筑物与现浇式建筑物的模态、振动速度、振动加速度、位移和应力变化的特点,并将二者的动力响应行为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可用来指导地铁工程安全爆破施工,以便更好地保护装配式建筑物.研究表明:装配式建筑物与现浇式建筑物的振动速度、振动加速度、位移和应力变化趋势相同,现浇式建筑物的振速、加速度和位移分别为装配式建筑物的84.4%,86.4%和83.7%,现浇式建筑物的梁、柱子、楼板应力值约为装配式建筑物应力值的89.5%,节点应力值为装配式建筑物应力值的87.4%;装配式建筑物的自振频率为4~6Hz,现浇式建筑物的自振频率为5~9Hz.

    2020年05期 v.41;No.176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5K]
  • 基于掘进参数的TBM破碎带施工围岩稳定性分析

    张志强;王旭春;卢泽霖;朱既贤;曹希奎;冯志威;

    依托青岛地铁4号线某双护盾TBM施工区间,对TBM穿越破碎带过程中的推力、扭矩、转速及贯入度进行了统计分析;引入二次转化参数比推力及比扭矩,基于该参数结合施工过程对破碎带围岩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TBM穿越破碎带施工过程中,当比推力在300kN/mm内、比扭矩在100kN·m/mm内均匀变化时,围岩稳定、施工安全;当比推力及比扭矩异常增大时可能发生掌子面坍塌问题;当比推力高于正常值时,可能为围岩松散、压住盾体;当比扭矩高于正常值时,刀具、刀盘可能被渣土糊住.此方法可以及时判定围岩稳定性和施工工况,保证掘进安全.

    2020年05期 v.41;No.176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2K]
  • 基于温度监测试验的底板温度变化规律分析

    张庆浩;张同波;许卫晓;叶林;于德湖;

    基于综合服务中心工程的温度监测试验,对混凝土底板长期的温度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得到环境温度在水化热阶段和施工阶段对结构内部温度的影响.对实测的温度数据和相应温差进行线性回归,提出了底板温差的计算公式.对水化热温差、当量温差、环境温差等进行对比分析,得到底板前期的温差以水化热温差为主,中长期温差的主要构成是水化热温差和当量温差,环境温差的占比则与底板的厚度和浇筑后的季节条件相关,并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减小温差的措施.

    2020年05期 v.41;No.176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5K]
  • 基于静动力测试的混凝土T形梁有限元模型修正

    徐恒志;刘才玮;苗吉军;肖建庄;张铭良;

    为建立适用于混凝土T形梁的有限元模型,以钢筋混凝土T形简支梁为研究对象,利用联合静动力的有限元模型修正方法对混凝土T形叠合梁进行模型修正.首先利用ANSYS建立混凝土T形简支梁有限元模型,根据工程经验初选混凝土弹性模量等待修正参数.构造实测响应与相应响应差值的目标函数,通过灵敏度分析,筛选待修正参数并设定待修正参数取值区间,在区间内选取5组随机的参数值作为"试验"模型,利用联合静动力的修正方法对参数进行迭代修正,修正后模型的静动力响应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在简支梁的基础上,将此修正方法推广到三跨连续梁,修正结果良好,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和准确性.

    2020年05期 v.41;No.176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3K]
  • 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应用研究

    刘宇;杨淑娟;于德湖;

    装配式建筑具有高效、环保、安全的特点,是建筑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国装配式建筑在实际应用中面临信息共享困难、现场施工水平低等问题.随着智能建造的兴起,BIM技术的运用可以帮助装配式建筑解决现有问题,促进其智能化发展.基于此,通过介绍BIM、智慧建造的有关概念,提出了基于BIM的装配式建筑在设计、生产和施工中的应用,最后展望其发展趋势.

    2020年05期 v.41;No.176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 库水位变化条件下八字门滑坡渗流稳定性分析

    田野;孙林娜;郭媛媛;贺可强;

    在系统分析水库型滑坡的失稳机制与动因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水库型滑坡在渗透系数k与库水位波动速率v动力作用下的稳定性演化规律,发现滑坡的稳定性状态受k,v因素的影响和控制.故将耦合参数k/v作为影响滑坡渗流稳定的主要参数,探讨了不同k/v工况下滑坡渗流场稳定性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数量级的渗透系数和同一水位条件下,库水位上升阶段滑坡稳定性系数与k/v呈负相关关系;库水位下降阶段则呈正相关关系.

    2020年05期 v.41;No.176 58-6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6K]
  • 基于多性态需求的RC框架-翼墙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薛晓娜;许卫晓;杨伟松;于德湖;鞠佳昌;杜轲;

    针对RC框架结构中增设翼墙的抗震加固方法,建立了1个纯框架结构和6个不同加固方案的框架-翼墙结构,进行22条地震作用下的IDA分析,考察增设翼墙对RC框架结构各抗震性能指标的影响,量化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提高幅度.利用PACT软件从结构震后的修复费用、修复时间、伤亡人数等方面进行分析,以研究RC框架-翼墙结构体系的震后恢复能力.该工作可用于基于多性态需求的RC框架-翼墙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实现在抗震加固投资一定的情况下,为加固方案选择的决策提供依据.

    2020年05期 v.41;No.176 67-7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9K]
  • 带裂纹翼缘板加强型节点局部试件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张文镜;刘芸;王燕;李兴;吴天祥;

    为研究带裂纹钢框架梁柱节点在地震过程中的抗震性能,设计制造了5个梁柱节点局部试件进行拉卸循环加载试验,研究初始裂纹缺陷位置对局部试件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带初始裂纹缺陷的加强型节点局部试件的承载力和延性性能均有所降低;初始裂纹缺陷位置不同会对试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缺陷位于加强板端部角焊缝中间时所造成的影响更为突出.

    2020年05期 v.41;No.176 76-81+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9K]
  • 焙烧硅藻土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刘珺;耿永娟;李绍纯;陈旭;刘巍;

    采用焙烧法对硅藻土进行改性,将改性后的硅藻土通过外掺的方式掺入水泥基材料中,然后研究改性前后的硅藻土对水泥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焙烧法改性的硅藻土具有良好的火山灰活性,且焙烧温度为800℃时硅藻土火山灰活性最高;当掺量为2%,硅藻土的焙烧温度分别为200,500,800,1100℃时,其3d抗压强度比原始硅藻土水泥基材料分别提高了12.65%,8.08%,10.59%,16.32%,说明改性硅藻土对水泥基材料早期强度有一定促进作用;当掺量为2%、硅藻土焙烧温度为800℃时,改性硅藻土水泥基材料28d抗压强度可达78.05MPa,比纯水泥基材料提高了21.08%.XRD、SEM、综合热分析结果表明,改性硅藻土改善了水泥基材料的内部结构,使水泥基材料密实度增加,从而提高其强度.

    2020年05期 v.41;No.176 82-87+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30K]
  • 水玻璃强化再生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丁菁;朱亚光;徐洪坡;徐培蓁;戎丹萍;李磊;

    再生混凝土本构关系的研究是进行再生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采用水玻璃浸泡强化再生粗骨料(RCA),制备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再生混凝土,进行立方体抗压强度及单轴受压试验,与天然骨料混凝土(NAC)对比,探讨了水玻璃强化方法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玻璃强化方法降低了再生粗骨料的吸水率和压碎指标;强化后的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具有更高的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力,但仍低于天然骨料混凝土;水玻璃强化再生粗骨料混凝土的峰值应变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再生混凝土的泊松比保持稳定,应力应变曲线与天然混凝土相似.通过回归分析,提出不同取代率下水玻璃强化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受压本构方程,方程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2020年05期 v.41;No.176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7K]
  • 基于响应面法的快速修补材料的设计和研究

    陈冬冬;王鑫鹏;侯东帅;王攀;孙忠平;张梦月;

    提出了基于响应面法来设计研发磷酸镁水泥基快速修补材料.通过建立二次多项式预测模型,探究了镁磷比(M/P)、水胶比(w/b)和硼砂掺量(B/M)三因素各自作用以及交互作用对早期(3h)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胶比(w/b)是影响早期抗压强度最关键的因素,其次是硼砂掺量(B/M)和镁磷比(M/P).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当w/b=0.12,M/P=10,B/M=0.05时,快速修补材料能够取得最佳的早期抗压强度性能,然后通过验证试验证明了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另外,将优化后的配合比进行了实际修补应用,经一年跟踪监测,其修补效果良好.

    2020年05期 v.41;No.176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0K]
  • 全风化砂岩动剪切模量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宋晓丽;张瑾;张鹏;凌贤长;李广胜;吕秋臻;

    利用GDS共振柱试验仪对不同干密度、黏粒含量及围压下的全风化砂岩试样进行动剪切模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干密度的增加,动剪切模量增加;随黏粒含量的增加,动剪切模量减小;随围压的增加,动剪切模量增大.使用H-D双曲线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全风化砂岩G-γ曲线变化趋势;随黏粒含量的增加,最大动剪切模量Gmax减小;随干密度及有效应力的增加,Gmax增大.

    2020年05期 v.41;No.176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8K]
  • 基于对应分析模型的地铁隧道施工诱发地面塌陷主成因挖掘

    王正仲;张素磊;陈德刚;

    基于对应分析模型挖掘出地铁隧道施工诱发的地面塌陷主成因.根据调查的塌陷资料,建立地铁隧道样本和塌陷成因的对应表;通过因子分析,得到累计惯量解释百分比,采用特殊点排除法对模型的收敛性进行优化;借助SPSS统计分析软件将样本点和成因点绘制在二维对应分析图上,挖掘出产生塌陷的主成因.结果表明,在施工扰动下样本地铁隧道产生塌陷的主成因有围岩状况、地层缺陷、地下水影响和大气降水,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避免地面塌陷的发生.

    2020年05期 v.41;No.176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 施工阶段箱形桥混凝土温度梯度研究

    胡同旭;张拥军;赵敏;杨登峰;赵建锋;

    为了研究施工过程中箱形桥混凝土截面温度变化及温度梯度,利用ABAQUS软件建立箱梁段(A1,A4,A6)模型.利用现场采集的桥梁洞室内外环境温度作为温度场边界条件,对施工期间箱梁桥的不同截面混凝土温度进行模拟.选定2d进行全天桥梁温度监测,并对比模拟与实测数据.结果表明:当外部温度越高,内外温差越小时,混凝土内部梯度的差异越小,与中国、美国、新西兰相关规范拟合线越偏离,反之接近.研究施工中箱梁桥面板(暂未铺道砟)发现,现有中国规范(TB 10002.3—2005)中有砟混凝土梁桥温度幂指函数指数a上浮20%~40%后更接近施工中的温度梯度变化.

    2020年05期 v.41;No.176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2K]
  • 水利工程信息化与BIM+GIS融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苏本谦;于德湖;孙宝娣;于诰方;徐阳;杨淑娟;

    随着水利工程信息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其信息化技术水平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当前BIM与GIS技术已在多个领域融合应用,有效地提高了工程的效率.水利工程方面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已有经验以提高其信息化技术水平.首先介绍了BIM与GIS技术的概念,其次阐述了BIM技术、GIS技术以及BIM+GIS融合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BIM+GIS的融合系统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2020年05期 v.41;No.176 126-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 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华先乐;王鑫鹏;胡晓霞;尹兵;王攀;张津瑞;侯东帅;

    聚合物水泥混凝土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与创新,新的改性方法不断出现和应用.总结归纳新兴的技术和方法,将聚合物水泥混凝土分为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聚合物纤维改性水泥混凝土、分子单体原位聚合改性水泥混凝土三种类型,深入分析、总结各种类型的现有研究成果,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制备工艺简单,抗弯抗折性能和耐久性等明显改善,是研究和应用最广泛的改性方法之一.聚合物纤维改性水泥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抗冲击性能等大大提高,能够满足工程的需要.分子单体原位聚合改性水泥混凝土是一种新兴的改性方法,致密化基体和增韧效果明显,具有广阔的前景.

    2020年05期 v.41;No.176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 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叠合梁研究综述

    鲁秀亮;刘才玮;苗吉军;肖建庄;徐玉野;吕丽萍;

    叠合梁是在预制的混凝土上面后浇混凝土从而形成的装配式结构,其整体性较好,施工方便,在实际工程中得到较多的运用.在阅读近十年有关叠合梁文献的基础上,对叠合梁的抗弯、抗剪、抗震以及抗火性能进行系统阐述,同时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结果表明:叠合梁的抗弯性能和现浇梁相差不大,但是在抗剪和抗震性能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且抗火性能方面涉及较少,叠合梁的相关高温试验研究应是今后的重点方向.

    2020年05期 v.41;No.176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8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