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叉熵策略优化的强化学习油藏注采优化方法
陈泽宇;刘浩旻;刘丕养;张凯;胡丹丹;在水驱油藏开发过程中,注采优化是调整油藏渗流场分布、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关键技术。针对现有方法中策略探索能力不足和历史经验样本利用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交叉熵策略优化的强化学习油藏注采优化方法。该方法将注采优化问题建模为马尔可夫决策过程,以交叉熵策略优化的软演员-评论家算法为框架,利用最大熵策略探索机制增强策略探索能力,以避免陷入局部最优。同时结合交叉熵方法对策略采样过程进行优化,减少无效探索,快速适应油藏流场动态变化。利用与环境交互获得历史调控经验数据,不断迭代优化直至学会最优的注采调控优化策略。将所提出的算法应用于二维油藏模型实例上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交叉熵策略优化的强化学习油藏注采优化方法在优化性能和增油控水方面优于传统的进化算法和强化学习算法。
冷环境下人脸微表情作为热舒适性评价指标的研究
郭成吉;胡松涛;孙洁;鹿铭理;胡宇豪;薛令辉;杨阳;室内热舒适环境不仅关系到人们在办公居住环境中的工作效率和舒适度,还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室内热舒适环境的评价依据仍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开发了一套人脸微表情识别模型(MERCNN模型),通过分析摄像头采集的人脸图像来判断人的热舒适状态,这是一种新颖且有发展潜力的非接触评价方法。然而,模型的验证主要靠受试者的主观感知,缺少客观参数的验证,且实验人数也较少,需要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基于此,采集了31名受试者在两种热环境(26和18℃)和两种服装热阻(0.44和1.08 clo)下的热感觉投票、热舒适投票、皮肤温度和肌电信号,对比上述主客观参数和能表征面部的特征值,以此来说明微表情识别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面部微表情识别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接触评价方法,能有效地判断人的热舒适状态。
实海暴露环境下偏高岭土改性再生混凝土界面劣化演变
邢斐;路殿成;高嵩;郭嘉;陈建珍;由于再生骨料存在自身的缺陷,再生混凝土容易遭受到侵蚀环境的影响。偏高岭土作为矿物掺合料,可以在早期促进水泥水化,最终产物以离子键和共价键为主,范德华键为辅,因而较其他掺合料具有更优越的性能。以偏高岭土为掺合料对再生混凝土进行改性,分析实海暴露环境侵蚀下的再生混凝土界面区的劣化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当偏高岭土掺量为4%、7%、10%时,抗压强度分别较基准混凝土提升了11.1%、19.4%、8.3%。当受到海水侵蚀时,各界面过渡区性能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增强后减弱。新砂浆-骨料界面、新砂浆-旧砂浆界面对于海水侵蚀较为敏感,而旧砂浆-骨料界面在海水侵蚀下表现出更稳定的性能,旧砂浆以及新旧砂浆界面为薄弱部位。
掺高炉矿渣超高性能海水海砂混凝土力学及水化性能研究
谭昭凯;黄悦;张钱林;张伟;以高炉矿渣(GGBS)取代部分水泥,海水和海砂全部取代淡水和石英砂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超高性能海水海砂混凝土(UHPSSC),并通过力学试验、水化热测试、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分析天然海水对新型UHPSSC的力学性能、水化动力学行为、水化机理和微观结构发展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水的影响下,早期新型UHPSSC的抗压强度随着GGBS掺量的增加而增加。由于海水碱性环境对GGBS的活化作用以及GGBS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新型UHPSSC的主放热峰时间提前,水化反应速度加快。此外,GGBS中富含的Al相可以与海水中的Cl-反应生成更多的Friedel’s盐,致密了新型UHPSSC的微观结构,且起到了固化Cl-的作用。
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健康监测数据异常诊断方法
闰金明;夏云霞;张云龙;程岩峰;倪一清;为了消除人工检查或常规的信号处理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SHM)数据异常诊断过程中费力耗时的弊端,提出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FCN)进行SHM异常数据类型的分类。改进GoogLeNet预训练模型,在GoogLeNet网络基础上构建全卷积单元代替全局平均池化和全连接层,简化训练参数的同时提高模型精确度。在某悬索式吊桥的SHM系统集成的应变数据上,随机选取监测数据组成数据集,进行模型分类性能测试。研究表明,FCN网络模型的分类测试准确率达到98.6%,训练时间仅为原GoogLeNet模型的2/3,训练效果优异。
缓倾夹砂土岩复合地层在隧道施工扰动下的失稳机理研究
颜秉成;张素磊;杜世明;近年来,由于地铁建设导致的地面塌陷事故屡见不鲜,给城市居民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依托青岛地铁某区段工程,采用离散元模拟方法对隧道施工扰动下缓倾夹砂土岩复合地层失稳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地层倾斜角度和夹砂层厚度的增大,塌方高度及宽度也随之增大;随隧道上方覆岩厚度的增加,塌方范围随之减小,并得出倾斜角度、夹砂层厚度和覆岩厚度3个影响因素分别对塌方范围影响的关系曲线。借助PFC2D对围岩应力进行监测分析并得出围岩应力变化曲线,随塌方发展,塌落区边界最大主应力逐渐从竖向分布转化为水平分布;距隧道水平距离越大,开挖对应力变化影响越小。借助PFC2D的接触力链变化图揭示了塌落拱存在的应力形式及其成拱效应。从地表沉降槽曲线可以看出,随倾斜角度、夹砂层厚度及覆岩厚度的变化,地表沉降主要由隧道中线位置向两侧对称减小,最大地表沉降值随夹砂层厚度变化较大。研究成果可为缓倾夹砂土岩复合地层隧道施工提供技术参考。

微信公众号
编辑部公告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49